2022年以来,扩张与跨界成为磷酸铁锂材料市场的关键词。
德方纳米、湖南裕能、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富临精工等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大步扩产;格林美、厦门钨业、长远锂科、天力锂能等三元材料企业也积极布局磷酸铁锂项目;电池企业中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已位居行业前列;云天化、中核钛白、鞍重股份、川发龙蟒等传统化工企业纷纷跨界......
一片热闹背后,是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攀升的高增长前景。
动力领域,近两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后装机量迅速提升,2022年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旗舰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km;国家补贴退出舞台进一步凸显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优势。
储能领域,多个5G基站项目的铺设加快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对传统铅酸电池的替代。新建项目中磷酸铁锂份额已高达九成。
据GGII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10%,出货量达480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61%。储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70%,出货量达130GWh。
下游需求带动下,2022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11万吨,同比增长132%。
从价格走势看,受碳酸锂价格高位影响,2022年磷酸铁锂价格从年初的10.5万/吨提升至16万/吨,一度逼近17万/吨。但12月碳酸锂价格下跌后,磷酸铁锂也随之呈现弱下行走向,相比年中最高点下跌5%。
由于前三季度量价齐升,相关龙头业绩也实现了翻倍式增长。如德方纳米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倍,净利润同比增长6倍。
不过,高景气之下,尚有隐忧。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投资新建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超40个,总计规划新增产能(不含磷酸铁)至少在525万吨以上。
各方大手笔扩产引发了业界对1-2年内产能过剩的忧虑。按照1GWh需要2000吨磷酸铁锂材料估算,仅2022年的(不包括已投产)新规划产能就需要2.6TWh电池需求来消化。
2023年是新玩家产能释放集中时间段,或再次带来行业洗牌,拥有工艺技术、成本控制优势及下游客户绑定的生产商才能屹立于市场持续分羹。
以下为高工锂电整理的2022磷酸铁锂材料新投资/规划项目清单。
龙头优势突出 资本热度不减
2022年,磷酸铁锂材料主流企业加速冲刺资本市场,融资补血支撑产能扩张。
9月29日万润新能科创板上市,12月7日湖南裕能创业板上市注册生效,12月9日安达科技北交所上市成功过会,融通高科于12月正式启动IPO。
值得注意的是,8月融通高科完成超50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广汽、一汽、东风、上汽、蔚来、小米等下游企业,体现了车企对磷酸铁锂领域一体化布局的热情。
在主流企业中,头部企业通过与大客户进行深度绑定,不断稳固市场地位。
如德方纳米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曾合资建厂,2022年两处合资产能均顺利落地;湖南裕能的主要客户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也是其十大股东,宁德时代持股占比10.54%。而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市场的四分之三,是“铁锂装机大户。
跨界者进入后,预计难以撼动龙头企业格局,而二三梯队的市场份额变动或许会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2022年,三元材料及前驱体企业也相继投建磷酸铁锂,并呈现出较为激进的扩产势头。
化工企业纷纷跨界
由于在磷酸铁制备上有先天的成本优势,2022年磷化工、钛白粉等化工企业也纷纷切入磷酸铁锂产业链。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降本增效成为锂电产业链关键词,近两年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积极进行上游一体化布局,掌握磷酸铁锂前驱体制备工艺并进行量产准备,2023年龙头企业基本可实现磷酸铁自供。
在此情况下磷化工、钛白粉企业或面临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不达标、低端产能过剩、产品毛利不及预期或需求放缓等多重风险。
同时,也有一批石油、有机、无机领域的老牌综合化工企业切入磷酸铁锂材料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大化工模式在锂电产业的导入。
总体而言,在2022年的高速扩张之后,磷酸铁锂材料结构性过剩基本已成定局,存在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跨界公司的入局将“扰动现有竞争格局,与下游主流客户深度绑定的企业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
随着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德方纳米、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光华科技、珩创纳米等公司在磷酸锰铁锂电池及材料展开实质性布局,还需格外关注新材料体系对现有路线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