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原创】第九届G20-锂电峰会深圳公报:大需求 新变局
第九届G20-锂电峰会 文章来源自:高工锂电网
2023-02-01 13:57:29 阅读:62330
摘要大需求 新变局

图片

 



图片


一、2022年11月下旬,第九届G20-锂电峰会CEO会议在深圳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新增三家成员企业,分别为华友钴业、天奈科技、思客琦。

二、本届G20-锂电峰会主题为:大需求 新变局。2022年,电动汽车与储能市场同步提振,带动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赛道容量、技术迭代、合作形式、行业竞争态势的加速演变,正在同步引发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新变局。

面对新阶段的新形势,成员企业就全球经济环境、应用市场变局、企业经营策略、供应链安全及生态建立、技术多元化演变、中国企业出海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三、本次会议是在中国动力电池新一轮产业变局前夜所做的一次重要探讨。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链新周期正在开启,大需求策动大变革,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结构性机会将进一步凸显,新材料、新技术、智能制造的持续升级将带来新的产业红利。

大需求引发新挑战,成员企业提醒,要高度重视供应链的安全与可持续,面对当前的一系列挑战,要系统把控不确定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共同打造安全可控、更具韧性、可持续性、融合协同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和生态。

与此同时,出海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答题”,成员企业的共识是,未来2~3年,将是中国锂电产业链走向全球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产业链形式走向全球市场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以高品质、零碳化、本地化的产品服务全球客户。

image.png

四、关于需求侧市场研判

● 全球电动化大势所趋,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25%,并向30%快速逼近,市场将由快向稳,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680万辆,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

● 海外市场来看,欧洲、北美的电动化正在快速觉醒。政策刺激、市场观念、车企及供应链联动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欧洲及北美的电动化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围绕与自身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构建正在加速行动。

● 储能市场迎来全球性增长拐点,GGII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在国内,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电力储能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侧配储市场加速启动;在海外,受欧洲能源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户用储能需求激增。

● 成员企业认为,面向未来十年乃至更长周期,储能产业将是一条长坡厚雪超级独立的大赛道。市场的独立性、应用场景的差异化意味着储能电池将会是一个产业标准独立,技术路径独立,产品布局独立,产业生态完全独立的赛道。围绕于此,企业要快速进行战略调整,积极应变,迎接储能领域新机遇。

● 市场需求大变革之下,成员企业一致认为,产业链企业应保持团结、加强合作、攻坚克难,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与忧患意识。

五、关于2022年锂电产业链运营

● 电池环节,以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爆发为支撑,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产销整体势头强劲。2022年一季度,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拖累,净利润表现不及预期。到二季度,电池价格上涨,成本压力有序传导。

随着产能持续释放、原材料涨价顺利传导及部分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动力电池企业预计全年营收及净利都呈现稳定增长。

● 材料环节,2022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大幅增长,带动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主材的市场需求和产能规模快速上升,推动市场出货量向上百万吨/百亿平米迈进。

产销保持大幅增长的同时,由于各类锂电材料产能的快速扩充和释放,导致大部分锂电材料的供需关系扭转,部分材料领域甚至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带动相关锂电材料的价格从高位回落。

● 成员企业一致认为,要警惕材料企业的产能过剩。锂电材料项目审批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技术门槛较高,盲目新进入者后续产能闲置可能性较大,未来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将日益凸显。

● 设备环节,2022年一季度以来,不断跃升的扩产需求给设备产能交付带来巨大压力,受关键零部件供应、基础工人紧缺等问题制约,部分锂电设备交付延期已从1-2个月上升至6-8个月。下半年,随着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短缺、设备运输受阻等问题逐渐缓解,锂电设备企业交付能力提升。

● 成员企业认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降本要求两头承压情况下,设备企业要通过内部挖潜、内部管理优化以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六、关于动力电池及储能技术演化

●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领衔策动全球动力电池新一轮创新。CTC、one-stop、短刀、46系大圆柱等结构创新,以LFMP、M3P、无钴电池、固态、钠离子等材料体系的创新,设备企业、材料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 围绕着新结构和新材料体系的演化,以硅系负极、LiSFI电解质、复合集流体、补锂材料等一大批相关材料进入产业化加速新阶段。

● 成员企业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开发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应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变化趋势,动力电池乃至整个产业链需要持续提高创新能力。

● 储能电池专用化趋势明显。基于差异化的应用场景,储能需求更聚焦于更低的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和更好的投资回报,成员企业判断,储能电池将走向专属化、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工艺选择和制造路径,围绕于此,企业要做好积极应变与产品部署。

七、关于原材料价格与供需走势

● 随着上游企业加速扩产和新建产能集中释放,绝大多数锂电材料的供需关系在2022年下半年之后已经趋于平稳,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 各材料领域在近两年大规模扩产,新增规划产能数量远超市场需求总量,大部分材料的供给关系从此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甚至进入产能过剩阶段。

● 成员企业预计,到2023年,除锂矿外,其它锂电原材料的产能瓶颈将得以解除,供需关系较为平衡,部分原材料领域将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八、关于材料企业一体化战略布局

● 应对下游客户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头部材料企业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横向延拓产品矩阵,积极布局其他材料体系,纵向形成一体化产业部署,提高原材料自供占比,实现产业链的自洽与循环。

● 成员企业认为,锂电材料需求百万吨级别的需求演变之下,要引入大化工思维,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实现材料行业运营全连接、可视化、智能化革新,协助终端提效降本。 

九、关于中国锂电产业“出海”

● 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欧洲、北美加快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部署,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同时,欧洲、北美市场更加重视对于本地化产能、零碳等要求,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将面临新挑战。

● 目前海外形势最大压力来自逆全球化的政策保护,如欧洲电池法案、美国IRA法案等,这将对中国电池生产出口产生极大影响,需重视海外本土化供应,碳足迹贯穿全产业链环节。

● 头部电池企业持续加码海外产能布局,并带动具备竞争优势的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环节跟随,设备环节全球化战略部署也在加快。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出海有望享受海外市场高增长红利,产业链马太效应将愈发凸显。

● 成员企业对于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的建议是:1、技术上要有海外立足的核心竞争力;2、产能上要有客户的认可保障规模化;3、时间上要有精准的计划和困难评估;4、资金上要有足够准备应对不确定性;5、人才上要培养好有海外能力的团队;6、速度上做好准备以抓住时间机会。

● 成员企业认为,电池作为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尽快实现产业链的零碳转型,将对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要实现零碳转型,首先要建立锂电池产业链碳足迹追溯体系和降碳路径分析,基于此,一要实现绿色制造低碳化。二要实现智能制造数字化,三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

十、关于极限制造新路径

● 以智能制造、极限智造为目标,锂电制造核心工序段已经迎来全面升级。新工艺往节能增效、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4680大圆柱电池应用提速,麒麟电池等CTP、CTC等新结构加速迭代,磷酸锰铁锂、硅基负极等新材料层出不穷,半固态/固态电池量产提速等等,给锂电智能装备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 叠片工艺效率取得突破性进展,叠片工艺的更迭正在电池端引发连锁反应,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都将加大叠片工艺导入与应用,渗透率预计会进一步提速,装备企业要加大叠片工艺及配套设备研发。

● 成员企业认为,锂电智能装备研发需同时满足多种新要求:高质量一致性;不同工艺路线的兼容性;前后自动化设备间的交互协同;工艺控制高精度;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运维等。

● 锂电设备订单正在向各个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聚拢,“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具备技术、产能、资金、服务等全方位优势的设备头部企业,将在后续市场进程中获得更大收益。

十一、关于智能装备高质量交付

● 欧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重要市场,欧洲经济体加码部署动力电池产业新基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加速欧洲市场布局,锂电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国内设备企业正在加速切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 成员企业认为,国内整个产线的标准化、稳定性、OEE等,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尝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设备企业在出海时要走得更扎实、更稳健,不能是盲目地海外扩张,而是要立足硬核科技“稳健出海”。

● 基于电池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设备厂家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1、设备交付应把潜在问题和故障问题在出厂之前排除。2、在新产线、设备安装调试时,要保证足够的工程师,调试问题数据库及时反馈设备厂家,尽量缩短调试时间。3、加强对电池厂家PE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系统培训,走访调研设备日常运营过程中会出现设备和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问题库。

十二、关于动力电池回收

● 动力电池回收进入产业新周期,不断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入场,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未来会逐渐走向全球化,规模与技术的演化正在推动供给侧变革与洗牌。面向未来,电池回收市场格局还远未形成。

● 报废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废料回收概念不同、门槛不同,为更好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与废旧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统计口径需进一步明确独立。

● 成员企业认为,想要在回收赛道未来洗牌之际存活下来的正规企业,必须在此五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提升与布局:1、开发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溯源与信息化系统;2、研发智能、柔性、精细、多规格电池兼容性拆解技术;3、完善退役电池无损检测、状态评估分级新方法;4、建立安全、环境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电解液无害化处理等。

● 动力电池要从源头进行绿色设计,回收要有强制的准入门槛和规范,形成高度有序、高度规范、上下游责任分工明确的绿色发展体系。

【G20成员】

截至目前,G20-锂电峰会成员企业已经覆盖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包括:

► 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300750)、中创新航(03931.HK)、蜂巢能源、星恒电源、力神电池;

► 锂电材料领军企业天奈科技(688116)、华友钴业(603799)、沧州明珠(002108)、新宙邦(300037)、天赐材料(002709)、星源材质(300568)、科达利(002850)、格林美(002340)、杉杉股份(600884)、容百科技(688005)、正拓能源、巴莫科技、诺德股份(600110)、国民技术(300077)子公司深圳斯诺;

► 锂电装备领军企业璞泰来(603659)子公司嘉拓智能、先导智能(300450)、大族锂电智能装备、时代高科、科瑞技术(002957)、海目星激光(688559)、思客琦。

此文章有价值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返回顶部